物價漲不停,政府官員無力解決,小老百姓叫苦連天。本刊實地調查,發現從年初到年底,一般小家庭每月支出多出近5,000元,單身租屋族也要多支出近3,000元,今年冬天,日子實在不好過。
每天要吃的飯菜漲得有多凶?負責採買的家庭主婦最清楚。「以前做咖哩飯是經濟實惠又美味的一餐,現在光是一盒肉就漲了十元以上,連吃咖哩飯都覺得奢侈。」石太太連孩子最愛的咖哩飯,做起來都覺得有點貴。
「飯要吃,孩子也要接送,米麵漲,汽油也飆,日子只能省著過。」石太太光是上班和接送孩子,年底和年初相比,每個月油錢就多出一千五百元左右。
但是為了孩子,有些東西即便漲價,還是不能省。以鮮奶為例,每大瓶一二○○西西漲了約十五元,每周喝兩瓶,一個月就要喝掉八瓶,足足就多出一百二十元。
「現在菜價是回穩了一點,可是有些水果還是貴。像我買一個木瓜,以前差不多大小的一個大概三十元,結果我昨天買一個要六十五元,足足漲了一倍多。」平民水果大漲,石太太大呼吃不消。
因此現在石太太上街,總要策略性購買,有些單價高的蔬果,已經不敢碰。「以前只要季節到了,像是櫻桃、水蜜桃都會買來嘗嘗,現在什麼都漲,為了省錢,這些比較貴的水果幾乎都不買了。」
事實上,石太太自己和同樣身為主婦的朋友,有些人已經很少買水果,甚至不吃水果,這樣一個月少說可以省下幾百元,不無小補。
「現在能自己煮就不吃外面,有時候煮一鍋吃幾天,或是給孩子帶便當,都比外面買划算。」石太太因此變成名副其實的「煮」婦。
物價貴,連街都不敢逛,石太太甚至連百貨公司周年慶都不太敢去,原因就是怕不小心多花了錢。「現在會覺得去夜市或是五分埔買就可以了,畢竟還是省一點,才能照顧好全家。」
挑便宜的菜色
曾經經營早餐生意的楊大華,因為物價上漲,加上競爭激烈,前一陣子收了漢堡店,現在暫時在中山北路的教堂擔任義工。幾乎是退休狀態的他,過著吃老本的生活。
「看到帳單就頭痛,再節儉還是得支出。」楊大華不知道在物價如此飆漲的年代,還能撐多久。
為了省錢,楊大華和家人盡量減少外食的機會;但只要出門,花費在所難免,只能盡量看緊荷包,也繃緊肚皮。「以前早餐還會煎個蛋,現在很少了。午餐在外面有時候就一個饅頭解決;至於晚餐,只好買些漲幅比較低的菜色,回家自己做。」
就算是偶爾吃個自助餐,楊大華也會盡量挑便宜的菜色,不過再怎麼省,點個三樣菜還是要價五、六十元。「前一陣子,就算不點肉,光點菜就貴得嚇人,現在青菜有便宜一點,不過選菜的時候還是要注意,像番茄類的還是很貴。」
到大賣場採購
趁中午休息的空檔,楊大華會到附近的市場採買晚餐的菜,每一樣都仔細問價錢,就怕不小心買貴了,傷了荷包。
楊:「這菜一把多少?」
菜販:「四十塊!」
楊:「有點貴!」
菜販:「已經比前一陣子便宜了!之前一把要八十。」
思考了一下,楊大華還是買了青菜,只是臉上有難掩的無奈,「青菜不吃也不行,只是吃少一點。」
走到市場盡頭,楊大華買了簡單的饅頭準備當明天早餐,一個十五元,比之前的十元足足貴了五元。
大部分的時間,他和太太會騎著摩托車到大賣場,採購便宜的物資。「以白土司來說,便利商店半條就要二十五元,大賣場一大條三十二元,當然比較便宜。」
因為物價漲得凶,楊大華已經培養出買東西的智慧。除了在大賣場買土司之外,也會選擇到黃昏市場買菜、傳統市場買蛋等。「蛋還是傳統的比較便宜,超市洗選包裝好的要貴十元左右。」
「三個念大學的孩子,每個都申請助學貸款,半工半讀,將來一畢業就負債,實在也沒辦法。」楊大華的孩子甚至還在便利商店等地打工,自己賺生活費,就是希望能減輕家裡的負擔。只是物價愈來愈高,孩子打工的微薄工資,也讓大學生活愈來愈難過。
「錢愈來愈薄,感覺到高消費時代真的來臨,以後日子只能走一步算一步。」楊大華的感受,也是眾多小老百姓的心聲。
小家庭月消費多支出情形
★漲價項目/月消費增加金額
麵包(土司)/3天買1次,每袋多5元,月多50元
牛奶/每大瓶(1,200CC)多10~15元,每周2瓶,1個月8瓶多80~120元
奶粉/每罐漲30~60元
咖啡(含奶類飲品)/每杯漲5元,平均1個月20杯,共多100元
肉類/每斤漲約10元
米/部分品牌每公斤漲10~20元
雞蛋/平均漲5元左右,月買4次約多20元
泡麵/每包漲2~3元,1個月吃5包,至少多10~15元
蔬菜水果/浮動,最貴時1個月多500元
午餐外食/1人多5~10元,扣除周休2日,22餐夫妻倆約多110~220元
油錢/機車:多500元;汽車:多1,000~2,000元(視使用情況)
瓦斯/每大桶約多100元,2個月叫1次,每個月多50元
小孩補習費/月漲500~1,000元
小孩參考書/小學生年多:約150元(平均月多12.5元);國中生年多:約250元(平均月多約21元);高中生年多:約400元(平均月多約33元)
衛生紙/變相漲價,每包少2~10張
※每月約多支出金額/平均月支出多4,000~5,000元
連泡麵都漲價 單身族勒緊褲帶
晚上七點左右,王先生騎著摩托車、拎著便當,回到內湖租屋處,準備享受一個人的晚餐。
「以前一百元一個星期大概加一次就夠了,現在油價漲,一周要花兩百元。」王先生很無奈,但和開車族比起來,騎車還是比較省。
打開便當,主菜叉燒和幾樣配菜,簡單的飯盒也要七十五元才買得到,比起年初,至少漲了五元。王先生說,有些地方已經漲到八十元,當然還是挑便宜的買。
就算不吃便當,吃泡麵也漲價了。「以前泡麵偶爾會打個蛋增加營養,現在麵跟蛋都漲價,能省則省。」王先生甚至也只用熱水泡麵,避免用煮的,以減少瓦斯用量。
甚至連麵包也以比較便宜的土司代替。以前偶爾會買個新口味的麵包來嘗嘗,現在索性買半條土司,吃不完放冰箱,烤熱了繼續吃,至少可以吃個三五天沒有問題。
「收入沒有增加,只好減少花費,不然怎麼存得了錢?」王先生省吃儉用,不買車、不買房子,就是不想增加多餘的開銷,想等到物價穩定再說,卻又不知要等到何時。
要減少花費,換句話說,就是要降低物質欲望。以前王先生吃完飯,習慣性常會去便利商店買個飲料,現在只能自備杯子,多喝家裡或公司的白開水。
瓦斯漲價,單身族更是哇哇叫。在外租屋的翁小姐,拿出三月和十一月的瓦斯價錢相比,明顯發現,同樣的大桶瓦斯,三月只要五百五十元,到了十一月,就已經叫價六百七十元,足足漲了一百二十元,就算是兩個月才叫一桶,每月也至少要多付六十元。
如果只是拿來煮東西,瓦斯用的應該不多,要是使用瓦斯熱水器,花費會更大。以王先生為例,三個室友一個月自然瓦斯費要一千多元,一個人要三百多元,每月比年初多付了五、六十元。到了冬天,熱水洗得多,勢必又要往上增加。
瓦斯漲,大家都一樣,就怕年底漲聲四起,連房租也跟著漲。住在台北市的黃先生,年底房租一個月要多出一千元,真的又要大失血。「房東說已經很多年沒漲了,所以要漲,我如果要繼續住,也只能接受。」
仔細算一算,汽油錢加上瓦斯費,以及三餐費用,如果再加上漲的房租,單身族每月花費,年底就比年初多出三千多元。也難怪要大喊吃不消。「我們是因為住南部,在台北工作沒辦法,有些住在大台北地區的朋友,乾脆搬回家住比較省。」說著說著,黃先生突然很想回南部找工作,跟父母同住,以減少愈來愈貴的生活花費。
單身族月消費多支出情形
★漲價項目/月消費增加金額
餐費/1天3餐總共約多30元,1個月多900元
米/部分品牌每公斤漲10~20元
油錢/機車多400元;汽車多2,000元
雞蛋/平均漲5元左右
牛奶/每大瓶(1,200CC)多10~15元
咖啡(含奶類飲品)/每杯漲5元,平均1個月20杯,共多100元
瓦斯/每大桶約多100元,2個月叫1次,每個月多50元
計程車/單次多10~20元,平均月搭4次計算,約多100元
房租/部分地區漲500~1,000元
※每月約多支出金額/平均月支出多約3,000~3,500元
月省3,000元 省錢達人撇步公開
物價漲到人人縮衣節食,但難道沒有更好的方法省錢嗎?省錢達人楊賢英拿出冰箱裡事先處理好的食材,要教大家如何吃得飽、又能省荷包。
「再怎麼忙,一天至少一餐在家吃,就可以省下不少。就算是早餐,或是晚餐也行,午餐簡單帶個便當,也能省。」楊賢英秉持這個原則,為全家一個月至少省下兩、三千元。
一般職業婦女,光是上一天班都已經累到不行,回家哪有力氣做菜?楊賢英說,其實可以先把部分食材先行處理,就能快速在十幾分鐘內開伙,又能抗物價波動。楊賢英以薑和大蒜為例,剝皮之後,先把薑攪成泥,蒜打成小碎塊,放在塑膠袋裡,拍成薄餅狀,放入冷凍庫,使用時只要用手輕輕一剝,就能變成碎塊,方便使用,也能凍一段時間,不必再採買。
另外讓大家傷腦筋的解凍問題,也可以用「三明治解凍法」解決。楊賢英拿出兩個鍋子,把待解凍的肉放到一個鍋子裡,再用另一個鍋子壓到肉上,不到半小時,肉已經逐漸解凍軟化,可以下鍋烹煮。「原理就是鍋子可以散掉溫度,這樣不必用到微波爐,也不用水沖,省電又省水。」
至於葉菜類,如果真的覺得貴,也可以到批發市場尋找「剝菜葉」,就是一般蔬菜外層剝下來的葉子,以前可以直接跟菜販要,現在還是得論斤秤兩賣,賣價是一般青菜的四到五分之一。只是一般剝下來的菜葉比較老,或者有些髒和磨損,要看買菜的人介不介意,再行購買。
楊賢英說,回到家之後,外層剝菜葉和一般狀況好的內葉處理方式也不同。「外層葉子比較老,要先洗過,把根切掉,放入保鮮盒,上下鋪餐巾紙即可保鮮;內部好的葉子直接用報紙包起來,就可以放個三天沒問題。」
至於一般令主婦傷腦筋的剩菜,楊先英也建議可以做成「剩菜便當」,只要搭配得宜,一樣豐富營養。「通常媽媽要負責解決剩菜,要不然就是倒掉;其實每盤剩下幾口的剩菜,放在便當盒裡剛剛好,組合起來,第二天就不愁沒午餐吃。現在時機歹歹,這是省錢又省時的便當料理。」
省錢早餐DIY
一般人在外頭買早餐,一個簡單的三明治加上一杯飲料,少說也要三十幾元跑不掉,楊賢英只用一斤麵粉和少許的糖和芝麻,就為全家打理好溫暖的早餐。
「我買一袋麵粉約二十五元,加點水、糖和勻,加發粉發起來以後,煎一煎,撒點芝麻,就是古早味麵餅;一家四口,一人一塊,可以吃兩頓早餐。」
楊賢英不僅早餐自己做很省,連炒菜油也可以利用食材本身的油脂,不必再另外買沙拉油。「像雞翅膀、五花肉都有油,直接放到鍋子裡乾煎,逼出油脂,倒出來之後,已熟的翅膀可以加上醬油、糖、大蒜拌一拌,就是美味的菜色;豬五花也可以滷或炒,還因此減少了油膩。」
這樣儲存起來的天然油,不但可以炒菜,還可以煎蛋,比一般的蔬菜油要香;如此一來,更減少購買食用油的機率。
因為善於利用食材的特性,楊賢英一家四口一個月的伙食費只有六千到八千元,相對於一般家庭動輒一、二萬元,真的是節省很多。
火鍋肉保存法
年底什麼都漲,連火鍋店都喊漲。要在家裡吃火鍋,又怕火鍋肉一下子解凍太多,不能再凍,勉強吃完又太撐,該怎麼做才能吃得盡興又省食材?
楊賢英建議,火鍋肉要先用關火的滾水汆燙,然後立刻丟到冰水裡,接著一片一片鋪到平板或拖盤上,直接放冷凍庫,等到每片肉都凍成形,再依照每次所需的分量(幾人分)裝入袋中。如此要吃的時候,肉就會一片片分開,很好拿,要吃多少拿多少,不會有浪費的問題。
至於高麗菜或白菜等包心菜類,也可以比照火鍋肉處理,先剝成一片片,汆燙後浸冷水,然後放入冰箱冷藏,就可以避免葉子提早腐敗,又能夠節省之後的做菜時間。
「生活要用一點心,食材依照特性處理,就能吃得省錢又健康。」楊賢英表示,要節省並不一定要委屈自己,在什麼都漲的現在,發揮一點生活智慧,也能活得很快樂。
1人4元麵餅DIY
◎名稱:芝麻麵餅
◎材料:1斤麵粉、1個保特瓶的清水、糖、芝麻、酵母粉
◎做法:
1.麵粉倒到盆子裡,中間挖一空洞,倒入水、糖、酵母粉拌勻。
2.盆子蓋上鍋蓋,待麵團發起來,視氣候,約需1小時。
3.麵糊倒入平底鍋,灑芝麻,煎熟。
4.吃不完的麵餅放冰箱,第2天電鍋底下鋪錫箔紙,乾蒸約15分鐘即可。